作者王德培
粮食危机逼近
俄乌冲突不断升级,不仅引发了新一轮能源危机,同时也使得全球粮食问题再一次凸显。
一直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两国仅小麦和玉米的出口总量就分别约占全球份额的20%和30%。
随着局势趋紧,日前乌克兰对农副产品实行了出口管制,这一举措放大了全球粮食供给和贸易的不确定性。紧随其后,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等多个粮食出口国先后宣布粮食出口禁令,再一次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恐慌情绪蔓延。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2月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40.7点,同比增长20.7%,触及历史新高,并仍在继续攀升。粮食署同时警告称,俄乌两国供应链紊乱将危及全球数以百万计民众的粮食安全问题。
把时间拉长,全球谷物库存已连续五年持续下滑,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中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已经从2020年的1.55亿人进一步增加到了1.9亿人。
全球粮食危机已经愈发成为一把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且随时可能降下。
粮食隐患挥之不去
其实,为了摆脱粮食危机“梦魇”,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通过科学技术改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改善粮食的质量与产量。
然而,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并不意味着粮食问题就此进入了“安全岛”,背后隐患始终存在:
其一,粮食结构性短缺难以避免。
受制于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约束,粮食的全品种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例如我国大豆就严重依赖进口,每年进口大约1亿吨,而我国大豆自产能力不到2000万吨,自给率不足20%。
另外国际粮价也存在不确定性,易受到跨国粮商与美国金融集团的操纵,这些机构通过诱导舆论、恶化预期制造行情,使得众多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很容易陷入输入性通胀和买不起粮的困境。
其二,全球耕地面积退化加剧。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使全球耕地面积减少、土质退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秘书长尼亚卡贾曾表示,全球每年约有750亿吨的肥沃土壤流失,仅荒漠化和干旱两项因素就导致1200万公顷的可耕地退化,致使全球每年减产2000万吨谷物。
其三,灾害频发导致粮食减产和贸易萎缩。
近年气候环境恶化,加之旱灾、涝灾、蝗灾、疫情等灾害叠加使得全球产粮不足,粮食贸易急剧萎缩,全球急需粮食援助的国家已经上升到44个。
例如,2021年年中,加拿大史无前例的热浪和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导致豌豆价格飙升了一倍多;欧洲大片地区遭受洪灾后,比利时土豆价格大幅上涨;巴西的咖啡种植带遭遇严重霜冻,造成咖啡价格接近7年来的高点。
并且从长期来看,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预计到2030-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80-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2摄氏度左右,玉米、小麦、大麦以及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平均单次种植产量将进一步下滑,食物短缺的状况将愈发明显。
不仅如此,在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还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首先,化学产品的普及与过度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
化学农药、肥料的频繁使用使得农田、土地、河流污染严重超标,造成农药残留、疾病传播、土壤酸化和水土流失。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50万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1.5万人,85%以上的癌症、80余种疾病与农药残留有关。
科内尔大学的生态学家戴维皮门特尔教授也明确指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全球耕地的土地流失率比土地补充率高10至40倍。
其次,过于频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降低了食品质量。
规模化生产伴随对土地多年的高强度利用,比如我国东北黑土近年就严重退化,土壤有机质下降,平均每10年下降0.6—1.4g/kg,导致农作物的钙、铁等矿物质流失;而规模化养殖惯以饲料替代谷物也导致各类肉制品普遍存在抗生素、激素残留。
|